English

文学副刊缘何日渐“消瘦”

2000-04-17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韩小蕙 我有话说

近日,记者了解到全国各地不少报纸(包括一些大报和文学专业类报纸)原有的纯文学副刊,今年都做了大幅调整,有的停刊了;有的压缩了版面或减少了刊期……只有少数几家维持原版面没动;增加的几乎没有。实际上,1999年某些知名副刊就已停办了。虽然从一报的角度说,这个举措属于更新版面的正常之举,但集中起来看,就给人留下报纸的文学版不景气的印象。加之近年来纯文学期刊订数也普遍下滑,纯文学图书市场低迷,这个问题引起了知识界和文化界的普遍关注。

文学副刊是否应该取消

回顾中国报业史,从19世纪末没有固定篇幅的“补白”,到在正张上划出一个版面来刊登副刊文字,再到“五四”时期的蓬勃发展,直至今天的局面,副刊不但对新闻事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,而且对中国革命和新文学的发展,均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。李大钊、陈独秀、梁启超、胡适、瞿秋白……都曾在副刊上发表大量文章。毛泽东的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》、鲁迅的《阿Q正传》等,都是发在文学副刊上的。解放后,各报文学副刊也是重要的文学园地,担负着薪尽火传的神圣使命。

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边旭明怀着留恋的心情,说起她当年上中学时,语文老师每天将副刊上的文章剪下来,做好眉批,贴在教室的墙报上。正是这粒独特的文学种子,培育起学生们对文学的重视和热爱。“今天这些同学做什么的都有,但我们共同的感觉:文学底子是我们搞科研、医疗等等的坚实基础。”

作为一个关注科技与文化交叉融合发展的学者,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电气高级工程师金磊每天坚持阅读50余种报纸,他说,“我认为现在文学不是多了,而是少了。世间任何哲理的表现形式,文学是最直接的。当年高士其先生就是以科学与文学交融一体的科学诗,带领科学家及公众向文学王国迈进的。”老文学编辑田珍颖说:“一个社会的构成特别复杂,有些成分要不断地变动,社会才能显出活力;另外一些则要有相对的稳定性,这种稳定性是指人类社会日积月累的那些成果,对人类的长远发展是不可或缺的。文学就属于这一类。所以,文学副刊需要坚守,需要留够它的社会位置,不要丢失了,若干年后又回过头来找。”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编剧刘建民,既弄电视,又写小说,还是网民。他以这三重身份对比说:“报纸、电视、网络,不是拳击比赛,非要一个把另一个打倒;而是跳高比赛,互相竞争新的高度。因此,取消或减少文学副刊,其损失是无法弥补的,效果会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显示出来。”

出乎记者意料的,倒是一些作家对于文学副刊的减少,表示了并非否定的态度。女作家张抗抗说,时下社会,起决定因素的是经济,文学副刊也是由需求决定的,就规律而言,减少恐怕是客观存在的反映,说明它在生活中起的作用不大。作家甘铁生说,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各家报纸都面临着生存问题,文学副刊不赚钱还是花钱的版面,所以要砍掉,改为满足大众口味的生活版之类,也是可以理解的。

一些年轻知识分子很干脆地赞成减少文学副刊。某电子公司销售经理王楠说,当前社会上不少人的心理很浮躁,我所接触的年轻人,很少读纯文学的,却大都迷上了网络,因为网上的信息量更大些,交互性也强。

读者需要什么样的文学副刊

著名作家梁晓声向记者提出一个问题:去年取消了文学副刊的几家报纸,是否印数就上去了?

很遗憾,回答都不是肯定的。这就牵扯到报界的一个老问题,即:读者到底需要什么?

时下流行的观点以为,纯文学太纯粹太严肃,不大合乎“商业时代”的节奏了,可事实上,在记者采访的人当中,没有一个不对小报上的那些“乱七八糟的泡沫文章”表示厌烦。

梁晓声说,外国的报纸把七七八八、飞短流长都放在最后,因而有“报纸末页”之说,是带有贬意的。现在我们的一些报纸,也把好端端的文学副刊演变成这种“末页文学”,使它变成乡场上的胡说八道,从而失去了文学副刊的庄重性,不可取。作家刘孝存说,现在翻开某些小报,刊登的内容有不少是吃喝玩乐;还有大量虚伪文学,即一些明星的隐私等,这个倾向是非常不好的。这些东西对民族文化、对人的素质和精神,都没有什么提高,只是过眼烟云。北京市委党校杨芹副教授说,我们学校知识分子订报,一般都是严肃的学术类报纸。我们想读的,是能启发人、提高人的文章。可现在有些小报的格调太低,对群众的心理导向产生着不良影响。

文学副刊关键在于质量

张抗抗对现在的一些文学副刊,也持批评态度。她说,有些版面没有努力办,净发一些应景的、没意思的豆腐块;有的跟生活和读者大众没太多联系;还有的虽然也是名家稿,却是很随意的文字。据记者了解,等而下之的还有广告文学、钞票文学,即某些大款花钱买下大块版面,发表他们的作品。编辑们应该自我反省一下,在提高文学副刊的质量上下大力气。梁晓声也说,关键在于质量。新时期文学初期,有好多一流文章是发在报纸副刊上的,比如王蒙《夜的眼》、张洁《拣麦穗》等等。如果质量上不去,对读者当然构不成大的吸引力,这种状况必须设法改变。

金磊高级工程师说,一方面,文学副刊要自省自身的品位与精品的距离,切不可一味地迎合市场及时尚,追求快餐文化;另方面也要思考一下,自己是否追求了创新点,比如环境文学、灾害文学等,不都是反映热点的冷门吗?边旭明大夫提醒说,看电视既有观赏快感又轻松,听广播的同时还能干其他事,在提供新闻这一点上,报纸有时比不上广播和电视。因此报纸的出路,在于加大文学含量,把文学副刊办出特色来。

记者认为,文学副刊的增加与减少,是否就一定关乎着文学的生死存亡,暂时还看不清楚,不能贸然断言。但讨论和思考这个问题,无疑是有意义的。时下商业色彩浓厚的文化思潮,必然会对高雅的文学副刊产生冲击;但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开阔视野,也同时给今天的文学副刊带来了广阔发展的可能性。媒体不能一味迎合某些低俗的不健康的趣味,而应该坚持倡导高层次文化,用辉煌的文学之光照亮他们的心灵。文学副刊可以说是报纸副刊中的中流砥柱,一定要办好,也一定能够办好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